壹捌商机网-18商机网 发布时间:2018-08-13 14:20 浏览量: 来源: 未知 作者: admin
“山东首富”和“破产”两个词结合在一起,将邵仲毅的晨曦集团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签发了一份震惊业界的《民事裁定书(2018)鲁1122破申2号》。内容显示,晨曦集团“现已资不抵债,不能清偿到期债务”,法院裁定“对申请人的破产重整申请予以受理。”
而就在几年前,邵仲毅刚以190亿元的身价登顶《2016胡润全球富豪榜》山东首富的宝座。
一时间,舆论哗然。
这一出“首富破产记”,背后原因可谓耐人寻味。
从历史看,缔造了明星企业晨曦集团的邵仲毅可谓是一个笼罩着传奇色彩的人。
1994年,26岁的邵仲毅创办沂蒙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起家。
2003年,莒县国有企业改革,邵仲毅抓住“国退民进”的机遇,一举兼并莒县化肥厂,组建山东省晨曦集团。
2005年,同华联国际投资公司(香港)合资,涉足石化产业,其后建起鲁东南最大石化基地。
2006年,重组当地濒临破产的植物油厂。凭借着沿海区位优势和灵活的决策机制,数年间,晨曦集团就跃升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商。
2013年,企业营业收入飙升至751亿元,连续7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。
至此,从石油化工到粮油加工的“双油”驱动模式就此形成,横跨工业与农业、投资与消费,在双轮驱动战略下的晨曦集团强势崛起。
然而2015年之后,晨曦集团由盛极一时转入悬崖式崩盘,这一局面令所有人始料未及。
事实上,早在之前,就有祸根埋下。2012年,晨曦集团最为兴盛时,雄心勃勃的邵仲毅四处扩张——投资37亿元在莒县上马十大建设项目,在西双版纳、陕西、江苏、青岛等地投资30多亿元的石化项目。按照邵仲毅的设想,预计三年内,以上项目均能全部建成投产。
届时等于再造一个晨曦集团,销售收入过千亿。
然而就在这时,银行却翻了脸。
经济观察报消息,一位内部人士透露,晨曦四处建厂的同时,银行一再抽贷,大量流动资金变成固定资产。许多在建项目因没有后续投入,长期停滞无法开工,不仅一分钱不挣,每年还要负担大笔贷款利息。
邵仲毅也将最后崩盘的罪魁祸首指向了银行。
2015年,邵仲毅在两会记者面前大声疾呼“银行不能再从实业‘抽血’了”。他表示,从2014年年中开始,银行陆续通过让其提前还款、贷款到期后减少放贷额度等方式,突然抽走19亿元流动资金,总贷款数量减少了1/3左右。当时还是山东省省长的郭树清亲自出面多方协调,才为晨曦集团争取到一线生机。邵仲毅直言,“银行这种高速度‘抽血’,让我真的睡不着觉”,最后的办法就是缩减业务量。
看到这里,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会给邵仲毅涂上一层“死于银行之手”的悲情实体企业家色彩,但且慢,就在晨曦集团的另一项主营业务中,邵仲毅却有了截然不同的一个“投机者”形象。
就在炼油业务遭遇资金抽血重创的时候,晨曦集团双轮驱动中的另一“轮”,大豆业务,也遭遇了寒冬。而这一次的始作俑者,正是邵仲毅自己。
后来,业内对晨曦集团的“融资豆”业务的始末也是众说纷纭、无一定论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:晨曦集团并不仅仅是在做大豆进口贸易,更是在做大豆贸易融资的投机套利!
以农产品作为融资载体,大豆并不是唯一的杠杆工具,还包括棉花、棕榈油等。而大豆市场是我国开放最早的农产品市场之一,从2001年全面开放以来,中国一直大量进口大豆,是全世界最大的进口国,这也给一些大豆进口贸易商们更多的套利空间。
这所谓的套利捷径就是,运用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的信用证,企业可以选择在海外进行美元融资,再用于进口,货物进口后将其转卖,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人民币资金。在人民币升值时期,这些进口贸易企业可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利差和汇差。就这样,可观的利差和汇差“养肥”了像山东晨曦这样不以贸易为最主要目的的进口贸易商。
更极端的案例出现在2013年至2014年人民币升值期间。当时甚至有些企业彻底放弃主业,转而把大豆进口作为融资工具,通过资本运作大举低价抛售套现,而后再将这些现金投向高利借贷或房地产市场,利用信用证90天甚至180天免息期赚取高额利息收入和人民币升值汇兑收益。
银行的眼睛是雪亮的,在经历了2014年大豆进口商违约潮之后,就开始严查贸易公司的信用证融资,并收紧信贷。晨曦集团的贸易模式开始遭遇致命打击,随之而来的人民币贬值和大豆进口关税的调整更是雪上加霜,让其步履维艰。
部分业内人士表示,作为始作俑者的山东晨曦如今破产,是行业内可预见的结果。实体企业过度运用金融“把戏”,从而把自己送上了“断头台”。
从这个角度看,一方面因为银行抽血而大力批判金融行业、一方面又将金融把戏玩得炉火纯青的邵仲毅,可说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人。
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。
《天下粮仓》分析师张云指出,总体来看,晨曦集团大豆进口量太低,即使进行贸易融资,给企业带来的融资额也微乎其微。换言之,贸易融资破产并不足以将晨曦集团一举摧毁。
但有一点已经毋庸置疑:银行对晨曦集团的突然“抽血”,实属事出有因。
围绕银行是否是罪魁祸首,业内有一番激烈的争论。就在同行批判晨曦集团是大豆贸易融资反被噬的始作俑者时,莒县经信局的一位官员表示出了同情企业的立场。
他表示,晨曦集团当年的扩张正是依靠银行贷款为主,如果银行当初不放贷,今天的晨曦集团无非就是规模稍小,不会背负巨额债务,更不会引发金融风险。换言之,银行给了晨曦集团“投机”的可能,又在风险渐现后自保抽贷,这才给了晨曦集团致命一击。
没有比晨曦集团的案例更能反映实体和金融之间的矛盾关系了,既有依存的时刻,又有斗争的时刻。
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晨曦集团率先掀起的业内大豆贸易融资“投机潮”,终于也使它自尝苦果。银行抛弃你,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!
从这个角度讲,晨曦集团的破产,给当下那些正在抛弃主营业务、热衷搞金融投机的实体企业,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!
下一篇:创业不易,且行且珍惜